共195集
- 1
 - 2
 - 3
 - 4
 - 5
 - 6
 - 7
 - 8
 - 9
 - 10
 - 11
 - 12
 - 13
 - 14
 - 15
 - 16
 - 17
 - 18
 - 19
 - 20
 - 21
 - 22
 - 23
 - 24
 - 25
 - 26
 - 27
 - 28
 - 29
 - 30
 - 31
 - 32
 - 33
 - 34
 - 35
 - 36
 - 37
 - 38
 - 39
 - 40
 - 41
 - 42
 - 43
 - 44
 - 45
 - 46
 - 47
 - 48
 - 49
 - 50
 - 51
 - 52
 - 53
 - 54
 - 55
 - 56
 - 57
 - 58
 - 59
 - 60
 - 61
 - 62
 - 63
 - 64
 - 65
 - 66
 - 67
 - 68
 - 69
 - 70
 - 71
 - 72
 - 73
 - 74
 - 75
 - 76
 - 77
 - 78
 - 79
 - 80
 - 81
 - 82
 - 83
 - 84
 - 85
 - 86
 - 87
 - 88
 - 89
 - 90
 - 91
 - 92
 - 93
 - 94
 - 95
 - 96
 - 97
 - 98
 - 99
 - 100
 - 101
 - 102
 - 103
 - 104
 - 105
 - 106
 - 107
 - 108
 - 109
 - 110
 - 111
 - 112
 - 113
 - 114
 - 115
 - 116
 - 117
 - 118
 - 119
 - 120
 - 121
 - 122
 - 123
 - 124
 - 125
 - 126
 - 127
 - 128
 - 129
 - 130
 - 131
 - 132
 - 133
 - 134
 - 135
 - 136
 - 137
 - 138
 - 139
 - 140
 - 141
 - 142
 - 143
 - 144
 - 145
 - 146
 - 147
 - 148
 - 149
 - 150
 - 151
 - 152
 - 153
 - 154
 - 155
 - 156
 - 157
 - 158
 - 159
 - 160
 - 161
 - 162
 - 163
 - 164
 - 165
 - 166
 - 167
 - 168
 - 169
 - 170
 - 171
 - 172
 - 173
 - 174
 - 175
 - 176
 - 177
 - 178
 - 179
 - 180
 - 181
 - 182
 - 183
 - 184
 - 185
 - 186
 - 187
 - 188
 - 189
 - 190
 - 191
 - 192
 - 193
 - 194
 - 195
 
淨空老和尚於1999年5月11日啟講,2000年4月20日圓滿。
感,古人比喻種植,應,好比開花結果。感應,依自性而起。自性遍一切處,遍一切時,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。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不要以為是小事,再微弱的念頭,都能振動虛空法界。一切眾生一體,感應就不可思議,有感必應,隨感隨應。
太上感應篇 (第一三九集) 1999/12/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9-012-0139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掀開《感應篇》第七十三節:
【沽買虛譽。包貯險心。】
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打知名度。註解裡面引用孟子、莊子的兩句話,說得很好。孟子說:「有諸內,必形諸外」;莊子說:「名者,實之賓也」,這是古大德的見解,所謂「實至名歸」,何必要去求知名度。有心去求知名度,這個心已經不善了,所以下面說『包貯險心』,儲藏在裡面的心不善。名,自己有時候覺得是個好事情,而實際上名與實要是不符,鬼神都嫉妒,也可以說一切障難的根源。所以古人所求的是德行的建立,絕不求名聲的遠揚;諸佛菩薩為了教化眾生,自己也不宣揚自己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在古籍裡面看到,世出世間的聖賢,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而尊敬別人,抬舉別人。我們想想其中的道理,果然能夠參透,我們也就學會做人了。
心善、行善,我們得的果報善;心行不善要想得好的果報,沒有這個道理。世間為什麼會這樣的濁惡?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災難?學佛的人曉得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種種災變都是由於我們心想而顯現出來的,我們包藏不善的心,自然就有不善的果報。我們學佛,佛菩薩用的是什麼心?佛菩薩所用的心,佛經裡面常講是「菩提心」。菩提心是真誠心,好善好德之心,成就別人之心,這是真善,所謂的是「止於至善」,在果報裡面也是第一殊勝的果報。我們要明瞭,要覺悟,要認真努力去求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希望我們深深體會這個道理。名聞利養應當遠離,這些都不是好事情,世間人追求是迷惑顛倒。我們看古今中外,世出世間的聖賢,從來沒有去追求名聞利養的,從來沒有去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,所以他們的道德能成就,功德能圓滿。這個功德是幫助社會,幫助一切眾生,建功立業。雖有殊勝的功德,也沒有把它放在心上,所以永遠是那麼樣的謙虛,永遠節儉,永遠對人對事對物恭敬,這是我們應當學的。下面兩句:
【挫人所長。護己所短。】
這也是大病。從什麼地方來的?從嫉妒障礙來的,看到別人有好處勝過自己,想盡方法去障礙,自己的缺點也盡心盡力去遮蓋,這是大惡。可以欺騙世間人,但是欺騙不了佛菩薩,欺騙不了鬼神。總而言之,都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,念頭錯了,錯在自私自利。從這些地方,我們能夠體會到堅固的我執,一切都是為了我。我是什麼?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「我見」,我見就是執著,我們講的成見,執著有個我,執著這個身是我,這是所有一切錯誤的根源。從這裡面生起了「我愛」、「我痴」、「我慢」,唯識經論裡面講,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,這四個東西就是世間人執著是我。我們細細想想對不對?佛說的這四個字,其實就是「貪瞋痴」,我愛是貪,我痴是痴,我慢是瞋,瞋恚生的傲慢,這是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病根,這個根要不能夠拔除,念佛也不能往生,這是我特別提醒同學們的。
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希望真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這一點不能不留意。只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還是為自私自利,對待別人嫉妒障礙,自己的缺點盡量的掩蓋,這種行為怎麼能往生?念佛念得再好,一天念十萬聲,也不能往生。必須要知道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心地都是真誠、清淨、慈悲。由此可知,我們如果具備了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念佛就決定得生。第十八願「一念、十念」必定得生,它的條件就是真誠、清淨、慈悲。真誠、清淨、慈悲是菩提心,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的「至誠心」,清淨心就是「深心」,慈悲心就是「迴向發願心」,所以具足這三心,念佛才能往生。這三個心沒有,完全跟這三心相違背,處事待人接物虛偽,不誠實,自私自利,貪圖名聞利養,處處總是希望炫耀自己,自己在別人之上,錯了!深心沒有了,對待別人不是真的慈悲,假慈悲。什麼叫假慈悲?對我有利的,對他就好一點,慈悲一點;對我沒有利的,置之不問,一切都是利害作為衡量的標準。其實他的想法看法全錯了,他所看的利是眼前的小利,這個看錯了;眼前小利你得到了,往後的大害你必須要承受。
佛在經典當中對我們的教誨,佛的確是苦口婆心教化一切眾生,可惜眾生麻木不仁,體會不到。佛法徹始徹終就是孝親尊師,淨業三福第一條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從這個地方做起,做到究竟圓滿了,就證得無上菩提,所以佛的果位是孝道跟師道的圓滿。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,不能夠改過自新,不孝!不敬!《感應篇》裡面,太上訓示世人的,善法我們不能行,是不孝,是不敬;惡法不能改,是不孝,是不敬,所謂是忘恩負義,背師叛道,這樣的人還會有什麼成就?首先我們要救自己,要知道自己無量劫墮落在生死輪迴,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。
這一生當中非常幸運遇到佛法,佛的教誨我們懂了沒有?我們信了沒有?有沒有去依教奉行?首先自己要做到,這是第一要緊的事情。別人能不能做到,我能幫多少忙,只要盡心盡力,功德就圓滿了。他肯不肯聽,肯不肯做,是他的事情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社會上提倡的民主自由開放,誰也沒有權力干涉誰。所以在這個時代,父母不能夠管教兒女,老師不能夠督促學生,自由開放。能不能成就?完全靠自己努力了。自己能不能體會?自己肯不肯發憤?肯不肯學聖人、學賢人、學作佛菩薩?古時候父母師長可以勉強學生、弟子去做,可以勉強他去做,現在不能勉強了。不但青少年不能勉強了,兒童都不能勉強。過去我們住在美國,隔壁是一些當地的美國人,中國人這個父母管教兒女,罵他幾聲,打他幾下,他哭了,隔壁人聽到了,跟小朋友說:「要不要我幫助你,我打電話去叫警察,把你爸爸、媽媽抓去坐牢,他們虐待兒童。」你看看有什麼法子?兒童都不能管教。現代的社會跟我們中國古時候觀念,完全相違背,一百八十度的違背,這怎麼得了!要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災難,我不相信。我看到《慕西》裡面美國的一些統計數字,我很擔憂。即使我們現前能勉強平安度過,二、三十年之後怎麼辦?現在這些兒童長大了,那是什麼樣的社會?不堪設想。
所以現在古聖先賢這些道理,我們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多講,多多的勸導大家,希望廣大群眾當中,能有幾個覺悟,能有幾個回頭,給沒有覺悟的人做一個好榜樣,這就是大慈大悲。決定不能再做壞樣子,做壞樣子那就是惡魔,陷害這些苦難眾生,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。太上教導我們的,善行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;惡心、惡行,我們要常常反省、檢點,改過自新。不辜負印祖一生極力提倡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認識,也能夠體會到,印祖的悲心超過同一個時代所有的這些法師、大德,他的智慧能夠見到世間這一切狀況,悲心提出這些東西來救,救護!唯有我們有這個深刻的認識,甚深的體會,我們才能夠發心繼續祖師的弘願,把他的教學發揚光大,幫助這個苦難的世界,幫助苦難的眾生。首先要自己成就,自己不能成就,要想幫助別人,佛經上常講「無有是處」,所以自己必須覺悟,痛改前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