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

    太上感應篇

    第2集
    2023 年 12 月 18 日

    淨空老和尚於1999年5月11日啟講,2000年4月20日圓滿。

    感,古人比喻種植,應,好比開花結果。感應,依自性而起。自性遍一切處,遍一切時,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。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不要以為是小事,再微弱的念頭,都能振動虛空法界。一切眾生一體,感應就不可思議,有感必應,隨感隨應。

    字體大小:

    太上感應篇  (第二集)  1999/5/14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9-012-0002

      諸位同學,今天開始,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《太上感應篇》。這篇文章不算很長,只有一千三百多字,題目叫「太上感應篇」。「太上」這兩個字是尊稱,含義很深。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,完全是自性的流露,所以不是某個人講的。如果我們要以為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那就錯了。我們在許多經論裡面看到,佛自己說他一生沒有講過經,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個字。這個話是真話,不是謙虛,也不是隨便說說而已。凡夫執著有我,所以說法,我說的、你說的、他說的。諸佛菩薩無我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不但是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連念頭都沒有,所謂是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那個見是見解、念頭,不但不著相,念頭都沒有。他這是從哪裡說的?真性的流露。真性不是別人的真性,是我們自己的真性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自性的流露,這是真實的;如果從意識心,意識是個人的,那個話就靠不住了。

      出世間的大聖,佛法裡面常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世間也有大聖,這些人有沒有見性?有沒有成佛?佛有方便語,說世間聖人沒有能見性,這是方便語。說真實語,這個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,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怎麼知道他不是諸佛如來化身示現的?從前有人講,孔子是儒童菩薩,有人來問我,問我這個話靠得住靠不住?我們依照祖師答覆的慣例,不能界定可否。因為你說他是菩薩,找不到根據,那我們就不能隨便說;你說他不是菩薩,從原理上來講,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也有可能。如果真正契入境界,一切眾生,哪一個不是菩薩?哪一個不是如來?所以此地這題目上,題目也是如此,本文也是如此,一開端冠上「太上」兩個字。我們學佛的同修就應該懂得,冠上這兩個字是自性的流露,性德是至高無上;換句話說,我們能夠理解、能夠奉行就是順著性德。順性德這是真善,違背性德這才叫惡,這是善惡最高的標準,是善惡絕對的標準。這兩個字冠在此地,讓我們要警覺,不可以疏忽,用意在此地。

      底下這「感」跟「應」,感,古人有個比喻,好比是種植,應好比是開花結果。用這兩個字做這一篇文章的名稱,就說明了有感必定有應,這是什麼道理?感應都是依自性而起的。自性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,我們今天講時間與空間,在自性裡面不分的,時空是一片的,所以有感必有應。在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上,所謂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,這一根頭髮微不足道,如果我們動彈它的時候,這一身都覺得不舒服,你動這一根頭髮這是感,一身不舒服那就是應。由此可知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要以為這是小事,這個無所謂的,再微弱的念頭都能夠振動虛空法界。我們不曉得,迷失了。就像我們身上這一根汗毛一樣,我們把這汗毛尖提起來,全身都能感覺到。這是大家知道,這是我們一個身體。但是你沒有了解,虛空法界、一切眾生是自己的清淨法身,是一體。正因為它是一體,所以感應就不可思議,有感必應,隨感隨應。

      感應也可以說之為因果的關係,眾生有感是因,諸佛菩薩、天龍鬼神他就有應。了解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懂得古德所說的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。這個比喻意思很深,告訴我們,種善因一定得善果,你種的是惡因你必定免不了惡報。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,我們所造作的,善因少、惡因多,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諸位如果是冷靜的思惟,細心的去觀察,在我們周邊惡緣多、善緣少。善緣促進我們的道業,促進我們善行;惡緣則增長我們的惡念,增長我們的惡行。將來有什麼樣的果報,自己不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嗎?這都是感應的道理。古人又常說,「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」,這兩句話也是講的感應之理,這是真理,是事實真相。這一篇文字,總綱領就是前面的四句:

      【禍福無門。惟人自召。善惡之報。如影隨形。】

      向下的文字都是這四句話的發明,四句話的詳細說明而已。我們學習抓到這個四句綱領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性德相應不相應?與性德相應的,我們可以這麼想,可以這麼做;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,我們知道不能這樣想,不能這麼說,也不能這麼做。佛在一切經論裡面教誡我們,特別是末法的眾生,要想道業成就,第一個條件親近善友,把這個列在第一。小乘經裡面也不例外,我們過去讀過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佛在這個經上,也是第一句話教我們「親近明師」,明師就是大乘經上講的善友、善知識。因為六道凡夫「性識不定」,這是《地藏經》上講的話,也就是諺語裡面常講的,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這個話的意思,說明我們凡夫決定受環境的影響,受外界的影響,我們做不到境隨心轉,而實在講我們是心隨境轉,那環境對我們就太重要了。古來的祖師大德,真正有修行的人,有定慧的功夫,他能轉境界,不隨境界轉。但是他教學生、教徒弟,依舊要選擇環境,為什麼?這些人是凡夫,轉不了境界,決定受外境的影響,那就不能不選擇環境。而在選擇修學環境裡面,善友是第一個條件,你能夠常常親近善知識,親近好老師,親近好的同參道友,對於你的道業決定有幫助。

      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,在《居士傳》裡面看到,古來這些大德親近善友有十幾年,二、三十年,還有一生都不離開的。他學成了,可以離開,為什麼還不離開?無非是給後學做個好榜樣。守在老師的身邊,給老師當助教,接引後來的同學,到老師往生了、圓寂了,他再離開,教化一方。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,這種做法的人很多,也是將世尊的教誨真正落實。除非是緣不足,那就另當別論,但是也必須自己的道業真正有成就才能離開。什麼樣叫成就?在佛法裡面也有個標準,從智慧解門來講,你有能力辨別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、利害,確實有能力辨認。第二個條件你有定功,不會受外境的干擾,也就是說不會受外境的誘惑。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具足這兩個條件,才可以離開老師。這兩個條件不具足,離開老師就很危險,因為你裡面內有煩惱,外有誘惑,你敵不過誘惑,你就會墮落。

      可是今天師道已經沒有,我們想親近善知識,這個世間沒有善知識,怎麼辦?如果能夠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道友,大家能夠在一起學習,互相勉勵,以古大德為善知識。我介紹給同學們,以阿彌陀佛為善知識,阿彌陀佛在哪裡?在《無量壽經》,在淨土五經。每天讀誦,每天講解,每天在一起學習,這樣我們就不離開善知識。我在這個地方用網路跟同學們結緣,對大家也有一點小的好處,我們距離雖然遠,利用現在科技的方法把我們拉近,我們也能夠每天在一起。

      開端這四句話要常常記在心裡,提高我們的警覺。個人有個人的報應,家庭有家庭的報應,社會、國家,乃至於世界,都逃不出這個定律。今天是社會動亂,世界不安,我們知道共業所感。如何能化解這個劫難?只要大家覺悟,明白這些事理真相,毅然回過頭來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放下自己自私自利,一切為社會、為眾生,這個劫難就能化解。天災人禍都是惡業召感而來的,離開惡業,不但人為的災難沒有了,我們今天講天然災害也沒有了。何以說天然災害沒有了?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「境隨心轉」。唯有深深明瞭這個道理,他才相信,他才肯做。

      這篇文章段落層次很清楚,古人分成幾個大段,我們看到《直講》,《直講》裡面分成十段。我們在此地共同學習,我們也把它分段,就像經典裡面分科判教,將來我們講的時候,講到哪裡,我就把段落再給諸位交代清楚、交代明白,知道這一段說的是一樁什麼事情。開頭這個四句是全經的總綱,全篇總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